没了江浙,上海还剩下什么?
文 / 他山之石
来源:识局zhijuzk
1、
前几天,笔者去了江苏某地一个工厂,该公司大陆总部位于上海,生产工厂位于江苏。总部主要承担外贸、决策等功能;江苏工厂承担生产功能。
刚好那天上海总部的负责人也在江苏。笔者就顺势问了一句:“你们是考虑把总部放到上海后再考虑在江苏设厂的;还是先考虑在江苏设厂再考虑在上海设总部的;还是同步考虑的?”
这位老总愣了一下,然后回答说:“我们是考虑到江浙产业链很齐全,很适合我们企业,所以决定在江浙设厂,然后江浙附近最大的城市就是上海,需要美国总公司人员往来国内外很方便,所以在上海设立了总部。”
这个回答很有借鉴意义。也即这家跨国公司是因为江浙的原因才最终把总部设到了上海。假如这家企业看中的生产基地是珠三角的某个地方,或许他的总部就放到了深圳或广州去了。
类似的案例还有不少。
前段时间,有一家大型基金将总部从北京搬迁到了上海。整个选址过程是我们公司招商团队帮忙完成的。企业就说了一点,为何放在上海,就是因为客户在江苏和浙江,少部分在安徽,而上海是该地区核心城市,有辐射力,往来很方便,所以选择上海。
还是一句话,没有江浙的土豪客户的存在,企业也不会把总部放在上海。这就好比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在哪里,客户在哪里,哪里才是核心,而其他相关组织都跟着核心走。
实际上,大家如果有意去调查一下就发现,很多上海机构的客户基本都在江浙甚至更广的华东地区,呈现两头在外的现象,导致业务人员经常频繁在江浙地区出差,上海的办公室有时候一周都不回。
上海自然非常重要,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也取得了很大成绩。笔者是不会通过赞扬江浙重要性来贬低上海。实际上,本文以上内容主要是分析一个现象:上海之所以重要性凸显,主要是背靠产业发达的江浙。
2、
假设没有江浙,总部企业到底有多少会愿意放在上海?这个答案显而易见。笔者可以有一个初步结论:上海对于江浙的依赖度是高于江浙对于上海的依赖度的。
纵观历史到现在,上海一直依赖江浙而得以发展。
回到古代,当江浙成为中国鱼米之乡经济重镇的时候,上海还在打渔,还是一个小渔村。
上海真正开始发展,始于其良好的地理位置,然后在西方列强+江浙精英的共同推动下才形成了远东第一大都市,这就是为何宁波人、无锡苏州人在上海势力庞大的原因。
建国之后,上海发挥了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政策支持+本地人精细的作风,诞生出一系列影响全国的产品和大企业。上海在计划经济时期辉煌过,精彩过,灿烂过。
然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计划经济的逐步瓦解,国家政策对广东等南方地区的支持,80年代的上海的窘境是很多上海本地人历历在目的。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上海搞不好了”是上海市民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们直接感受到的是物价高、经济不景气,马路上又脏又乱,一家几代人挤住在弄堂里的格子间,出门交通拥堵,上海人挤公交车的“惨烈”全国闻名。
后来是啥让上海焕发青春呢?就是确定浦东开发开放。说实话,这之后的模式可以总结为:国家政策支持+良好的地理位置+抓住时机利用外资+政府支持下国企大发展。
这些综合因素奠定了上海的大体量和国际影响力。然而,“大”和“强”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改革开放之后,上海基本就没诞生出好的大型企业,尤其是民企。而深圳却诞生了马化腾、任正非、王传福、王卫等一大批知名企业家,上海呢?
与之相对应的是,上海有一点缺点仍然保留了下来,就是朝南坐,计划思维仍然较强。
《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里朱镕基的讲话就指出“上海一直是中国最大的工业技术中心,从来是朝南而坐、老大自居。现在地位下降,但架子仍然不小。大家都说上海人精明,其实我看并不见得。上海人论精明不如广东人,更不如香港人,也就是缺乏商业意识……我常讲:‘决千金者不计锱铢。’没有这种气魄,如何同别人合作呢?”
这句话放到现在,仍然适用。我们回到主题,上海很多人面对江浙的时候,仍然有这种意识。
比如,市面上有个段子:上海某区的一个提高行政效率的政策,受到了上级表扬,然后当地就认为自己做得好。然而,这个改革在江苏地区已经受到了上级10多次表扬……
段子真假无从考证。但从笔者实际多次往来江浙来看,在政府创新领域,什么浙江的“店小二”,江苏的“一枚公章管审批”早就领先。当然,我不是说江苏、浙江整体行政体制改革比上海好,但至少在行政审批领域,江苏、浙江服务企业的意识已经很强了,并且形成了机制化。
然而,部分人士却把江浙的创新说成劣币驱逐良币,说成“乱创新”。外地很多乱来,包括招商引资乱给政策,的确让上海这样遵纪守法的地区吃亏,但外地这种创新是合理合法的,怎么不去学习呢?
这就导致了一个特点,到了后期,很多外地政府去深圳,去前海学习自贸区,为啥?深圳自贸区尽管批准得晚,但创新举措不见得就比上海少啊,所以各地就去前海学习了。
3、
我们再回到文章本身,谈上海与江浙的关系。面对江浙,上海不少人仍然认为自己做得好。但实际上,谁都清楚,上海的产业,除了金融外,基本都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注:总部经济严格来说不能算作是一个产业)
反观江浙,杭州的互联网产业、汽车产业,苏州的智能制造产业,无锡的物联网产业等发展得特别好,不仅如此,杭州的金融业也发展得很快速。
而且杭州诞生了很多知名民企,上海却除了复星外,在国内基本上没有数一数二的民营企业。
我们并不是特意说上海不好,更不是贬低上海,而是作为新上海人,更希望上海发展得好。然而,面对深圳、北京的直接竞争,周边地区的快速发展,上海不少人居然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自我感觉很良好,很多时候面对江浙有一种高人一等的感觉,是时候该改改了。
正如朱镕基说的那样,还是以老大自居,现在地位下降,但架子仍然不小。在现实操作中,很多产业都把江浙当成竞争对手,而不是合作。173计划早已不在,但这种思维仍然不轻。
上海自己要做产业全能冠军,每个方向都想发展。结果呢,实际上,论现代服务业,上海比例不及北京;论科技产行业,不及深圳;论智能制造业,不及苏锡常。我们倒不是说非要上海是全能冠军,处处和各个领域第一名比,只是要知耻而后勇。
所以上海此前在重视现代服务业的同时,一直在提要发展先进制造业。但先进制造业除了一些国家布局的央企之外,仍然鲜有出彩的企业。
所以说白了,上海要大发展,除了盯紧全球之外,更应脚踏实地对接江浙,在服务江浙的过程中壮大自己,这就需要破除“老子天下第一”的观点,虚心向江浙学习;同时以实际行动统筹长三角一体化,做到产业分工相对明确,各有侧重点。对标全球没问题,但与此同时,更要对标江浙,融为一体。
4、
12月6日至7日,李强等上海市领导率领的上海市党政代表团,用两天时间对安徽、江苏、浙江进行学习考察。人民日报的报道就写道,尽管外界猜测李强“迟早会有一次‘长三角行’,但没想到,这一行动来得那么快”。
“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对标兄弟省区市的先进经验,对标自身改革进展实际成效,主动找差距、找不足,虚心学习借鉴他人之长,尽快把短板补上”。这是大佬对干部们的再三提醒。而兄弟城市,首选就是北京、深圳以及江浙。
显然,上海又是特别需要强化“长三角站位”的一个地方。上海需要和江浙整体抱团考虑,尽管有产业竞争,这很正常。但若不站得高,看得远,在服务江浙中发展自身的金融、总部、高端研发等,那未来或许更没有机会了。
比如松江区,如果开车走G60高速,可以看出松江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产业集聚的魄力,各路英雄沿着G60高速竞相绽放,不是拍马屁,再说咱也不认识松江区领导,说实话,上海不少区县好久没有这么大魄力的事情了。
说实话,上海郊区的灯下黑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很多人经过浙江、江苏到达上海郊区,然后进入城区,就会感受到上海郊区城建、基础设施等不如江浙。假设从江苏沿江高速从太仓进入嘉定,你会感觉到高速公路质量怎么一下子下降那么多?而在这背后是郊区产业的不完善,很多应该重点发展的智能制造等产业与太仓、昆山无法比拟。而所谓的郊区总部经济等则在郊区属于锦上添花类型,不能撑起半边天。
老大要有老大的样子,无论是胸怀还是实力。而与此同时,杭州和南京亦需要摒弃小圈子意识,拥抱长三角一体化。
精选留言
张科:
作者要自信些,文中无须多次表达“无意贬低上海”这个意思。能分析客观事实即可,谁好谁坏跟你也没太大关系,也没人怎么着你。
黑哥:
江浙自古就是富庶之地,历朝历代,当上海只有松江嘉定、如今的上海还是乡下的时候,苏杭就是重镇,至今苏杭也都是准一线城市,长三角其他城市实力也很强。只是如今中心移到上海罢了。整个长三角,或者说吴语区的底蕴摆在那里,才铸就了上海。
李承狄(缘木坊文玩👑):
明显的政文啊,左顾右盼、瞻前顾后的痕迹好多哦!爱之就狠狠批他,只要批到点上就行,没发展好就是有问题,为什么说一半又吞回一半呢!民营经济发展的好就是因为它有劈波斩棘、勇往直前,可以犀利到无后顾之忧的特点!说明作者调研不够深入,撰文自然蜻蜓点水、不能鞭辟入里!
钻石大官人:
1.本身就是江浙移民造就了大上海,为何要把上海和江浙对立?
2.上海的发展是江南人的文化、品德、价值观赋予的,和国家政策什么的没有关系。事实上,国家政策阻碍了江南地区的发展。
3.只有上海人和外地人,没有新上海人,嘲讽你,自己听不出来?
茉莉:
果断取关。
舟之不系🍃:
概念偏狭,按你这个理解,英国LONDON,美国NEWYORK,这些凭啥是中心,你带疑问去分析。
JR:
本来就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你干嘛不写没了上海江浙算什么?站位太片面毫无意义的文章。
输怕了:
基本不同意作者的逻辑。类似的定论可以说很多,比如,如果不是首都,北京算什么?如果不是港澳,深圳算什么?如果不是马六甲,新加坡算什么?如果不是枪炮,美国算什么?其实总结起来就是,如果他没有了他的长处,他算什么?!
腾飞:
不认同。没有上海市场要产业链何用?
静观沧海:
这种博人眼球的文章,就不要多写了。
顾芸:
作者的格局~~小了点。
大象:
上海的崛起要放在世界史中理解,并非江浙成就了沪,也更不是沪成就了江浙。所以这篇文章的基调建议缩小到产业链配置和分工上就好了,往大说其实就是国人心中那点小九九鄙视链啥的,都是民粹的东西而已。
fishfly:
这个还需要长篇大论?上海生活七年,没见过本地人刻意贬低江浙。
静:
上海有很多好的大学,好的老师,好的生源。
上海是优秀年轻人积聚的城市,这里有优秀年轻人想要的各类硬件和软件(美食、人文、艺术沙龙、剧院、免费的课程、交流活动、无处不在的地铁。。)跨国总部为人才提供工作机会,而这些软硬件为人才提供丰富多彩的生活和更多可能性,这本身就是一个良性循环。
虽然上海确实是一个缺乏狼性的城市。
Dr. J:
别的不了解,就政府的服务意识来说,浦东比浦西大比分地区好很多,苏州比浦东好一些,南京比苏州好很多。
Licun.BI:
我无意贬低长三角,长三角离开全国也什么都不是。
赵喆:
嘴唇和牙齿的关系,唇亡则齿寒。首先作者就应该知道从区域面积与位置来看就决定了两地的分工不同。就像讨论头和躯体谁重要一样,讨论这个毫无意义。长江经济带、粤港澳湾区、甚至是一带一路、多从更大的尺度来看会观感不同。
上海的这种“天下第一思维”是表现在方方面面的。比如,企业等可以不限制户籍引进人才,党政机关就要求必须具有上海户籍。这阻挡的不止江浙。一个具有大格局的城市,应该是更加积极更加开放的。
刘铁华:
严重同意。我们以江浙沪为主要服务范围,且多与政府部门打交道,上海政府人员朝南坐的心态仍不在少数,缺乏服务精神,缺乏研究精神。
抱朴子:
很懂中央意图。
李亦:
复星老板,也是浙江横店人。10年前来杭州,当时大家还频频提及上海,语气里有些羡慕。最近五六年没人提上海了。毕竟身边的暴发户天天都在洗眼睛,人人都在开公司,风投天天下单,全国人民学杭州。不过杭州跟上海比起来,同级别职业经理人收入还是少很多,小公司多,缺少大企业大都市的安定感。也是,不管有没有本事,且富二代多,人人都在自己做老板,谁来开高工资啊。本人20多年资历的营销总监,因为跨行业往互联网公司,面试的时候CEO中八成都是八零后。虽然经验能力也有欠缺,但是风投偏爱,薪资起步要求不高,年龄优势明显,和70后投资人的年龄跨度和互补性也很好。浙江企业的狼性十足,本地人互相帮衬效应明显,就企业的形象和外延性来讲上海目前更好。
老年维特:
不要把除了自己的其他人看成傻瓜。应该问英国人为什么选择上海?一百五十年前的结论:因为有江浙所以有上海,上海带领江浙领先国内其他地区进入现代社会。
蚂蚁革命:
没了江浙,上海还有安徽山东河南……没有上海,江浙估计比安徽山东河南……也好不到哪里去。上海不是因为江浙才是上海,因为他就是上海!
Kevin Yu:
上海好的是位置。通过上海转也是为了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
爆米花:
汽车产业应该看宁波,而不是杭州。
clair:
上海也算很可怜了,大家都不满意的一个地方。
王小开:
到处透露着倔强的自卑。
nina yan:
很多外资来中国设厂才把总部放在北京,北京干嘛要把自己看的比别人高人一等。逻辑上根本不通,高端服务业只有在最有钱的人集聚在一起在能发展,例如高端消费(奢侈品)和金融。确实没有江浙的基础产业,不会有上海。但是就因为制造业的密度不会太高,所以不可能在其发展制造业的本地,发展出最高端的服务业。但这么多有钱人聚在一起,选个地方,就是上海。为有钱人服务的上海其实和松江没有关系。
刘志:
小编看来又把合肥给忘了。
扬帆起航:
中国的财政一半是江浙沪贡献的、江浙沪地区的文化是勤劳智慧、市民辛勤、积极向上!但是作比较很难判断、应该是各有千秋。但是近年来各兄弟省市发展也是非常快、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上海有些乡镇确实有些灯下黑。
shue_yonghua:
同样江苏城市,苏州无锡为什么远比苏北发展快?比常州镇江快?甚至比南京快?
阿蓝:
本事江浙沪就是一体化互相依存互相成就,长三角需要一个点去拔尖,这个点就是上海,这个点也需要后面广大平原的支持,这个平原就是江浙,上海的绝佳的地理位置和金融中心给江浙带来了机会,江浙的客户和完善的基建又吸引更多企业人才去上海。你非要说成谁成就了谁,观点简直片面到不行。说白了就是想挑事情。
jojo:
上海刚把制造业分散到周边城市,专注于航运、贸易、金融等等中心的建设,现在还要倒过头来想这些分散出去的没了,上海要怎么办。黑人问号???
基础设施我倒确实觉得上海建设力度大不如前。
微尘:
非常有建地,很有同感。
天若有情:
上海最大的优势一是区位,二是视野,三是海纳百川的海派文化,这些是江浙替代不了的。
踏歌而行:
有道理。
春申君:
上海的优势不单在于交通枢纽的地理优势,而在于海纳百川的兼容性和公平的商业契约精神这些城市核心竞争力,这个需要积累和沉淀,江浙目前还没有城市能取代,至于马云,呵呵呵,他的胜出真在于杭州的平台吗?没了那张靠北京关系拿到的独一无二的支付宝牌照,他还剩下什么?
禅茶品嘻²º¹²:
上海还是民国时候奠定的基础,唯一的不足就是民国没来得及把南京做大,现在的长三角也就是原来的京沪杭一体化没有实现,现在重心却转到北方去了。对长三角是不公平的。
小白xuanyumm:
新上海人这个词本身并不存在,外地人就外地人,有啥不敢说的。要对自己的家乡有自信。我是外地人,有上海户口,但很反感新上海人这个称呼。
相杰:
上海与江浙是有机一体的,没法割裂开分别分析看待,所以才叫江浙沪或是长三角地区。
Annie W:
江浙再好,跟上海的思维、做事方式、上海城市管理方式、上海企业管理也是无法比拟。
风影遥:
长三角一体化,将会是未来常见的字眼,尤以沪杭线为重点。
虫子:
值得深思。不说老大了,就说上海凭啥做大佬?
-2⒊木頭秂。: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没有了上海请问江浙吃啥。
FAY:
珠三角不也一样。
Ghinggis Khan:
上海定位应该和香港差不多 国际金融中心。
瑞克:
不能理解作者的行文逻辑与出发点,就是一篇可以通用的文章。值得一提,上海的地理位置也决定了其无可替代的重要性。
多少:
谁都离不开谁,最终的目的就是国强。
潘妖猕猴桃(拒收微信转账) :
索然,找事,本是相辅相成,就不要这样带节奏了吧?
✨ 孤鹜:
上海大佬还是多的呀,搞对抗内耗,摆谱都是没前途的,互补谦虚一点比较好。
笑世生:
上海和江浙地区都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上海场面支撑,江浙也难以起色!
车晨远:
以上海弹丸之地和江浙广袤国土相比较,似并不在一个起跑线上。只能说一个时代造就一个明星城市,上海也有江浙当前的历史发展时期,只不过由于各种资源要素的制约,使上海的产业转移,形成总部经济而已。
波:
说得很好,上海郊区的发展就是国家大发展的灯下黑。
(注:江浙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有不少挑战。本文仅就上海而言,亦非通过表扬江浙来贬低上海。定无此意。)